边缘计算正在扼杀云,而边缘计算也是云的另一使用案例。产业专家也组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来对这一用例进行讨论。许多人认为边缘计算的驱动力是对物联网网络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同物联网相比,边缘计算有更加深远的含义。什么是边缘计算?为什么我们刚开始就要讨论这个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先看一下云和SaaS(软件即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Modern架构SaaS和云需要更好的基础架构。Modern架构SaaS应用程序是由云进行传输的,由于发展成熟,所以应用范围愈加广泛,以及倾向于运行从重要的公共云基础设施中分离出来的微服务。在许多案例中,即使是数据库都会以分布式的方式进行部署。有意思的是,也能够对其状态进行分配。
大多数的企业和终端用户都在使用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整体的使用经历类似于本地计算机资源,并且也会履行云领域中“即时可用”,以及“随收随付制”的承诺。但是我们也开始看到这个“本地计算机”的构造瓦解,因为应用程序被分配给多个地区以及多个云供应商。这一应用分配行为迫使开发者重新考虑云中入网点的高可用性和安全策略。再者,由于应用程序消耗、产出大量数据,开发者需要研究新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相当大的、潜在的分布式数据流来创造价值。
动态内容(应用程序用于带来高级终端用户体验)的兴起,导致其遭遇到分配瓶颈。传统的内容分布式网络无法为动态内容增加有意义的价值,尤其是在将这些内容发给终端用户之前,需要近乎实时的处理过程。因为开发者在终端有着不同级别的计算特权(例如浏览器内容或者手机应用程序),创建出来的框架也用于将更多的操作逻辑推向终端。这一技巧在某些案例中有用处,但是当运用到VR/AR时,就不起什么作用了,因为带来高级体验所需要的计算能力要比带电池的设备计算能力高得多。
边缘计算,或者简单说成“边缘”,即通过将计算和数据移动到靠近用户的地方,以及将每一位用户都要遇到的过程进行个性化处理,从而为用户提供经过很大改进的生产能力、更好的性能、以及实时体验。下面是一些例证:
首先要确保所有的应用程序流量经过一个边缘平台,只有流量才必须被完全发送到云或者进一步发送到数据中心。结果开发者能够大大减少应用程序的攻击面(attack surface),所以坏人将很少有机会来对核心应用程序栈进行攻击。
开发者通过允许生成边缘终端用户使用的动态内容,能够大大提高应该程序的性能表现,以及提供更好的终端用户体验。
通过验证终端用户的身份和实施边缘的API选路策略,合法的终端用户流量能够通过最好的路径流入到正确的云环境中,使边缘成为实施多区域、多云应用足迹的理想平台。
开发者能够很容易地通过提取区域边缘数据,来建立符合当地规定和隐私条款(例如《资讯保安框架》、SOC2、以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数据处理模型。
最后,通过将基础架构的“意识”与应用程序逻辑分离,开发者能够实现云所承诺的愿景:真实的灵活性和按需计算,同时为终端用户带来现代、实时、高性能和智能个性化体验。
许多行业分析师和技术专家一直关注物联网作为边缘计算的主要驱动力。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数十亿的事物需要与附近的边缘计算资源进行交互。但是当你认为“事物”不仅仅是一个传感器,可能是汽车或无人机甚至是手机时,而且很明显,当涉及到边缘计算时,我们为什么还要想除了物联网之外的其它方式。
随着未来数据数量的巨大增长——预测到2025年全球边缘计算领域预计将增长10倍,增长到163泽字节——现在必须将计算和数据移动到更接近用户的位置。反过来,这将会带来许多不同的边缘计算“平台”;边缘计算、无线边缘、移动边缘、建筑边缘。并且边缘计算物联网优势也是如此。